

前几天,我的同事元元和我聊天时,说她总是不敢在社交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。
和朋友们讨论去哪玩的时候,为了让大家开心,元元总是迎合其他人的建议。
一起聚餐时,尽管自己没法吃辣,但为了融入大家,还是硬着头皮吃了几口。

她满脸苦恼,“我害怕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之后,大家就不乐意带我一起玩了”。
“但一直委屈自己,又让我心里很难受,会不断内耗。”
我鼓励她慢慢尝试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,这样才能吸引有着相同爱好的朋友。
其实,在社交中确实存在着这么一个残忍的现象:
一个长期忍受委屈的人,一旦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,就很容易和曾经的朋友撕破脸。

委屈自己,换来的是假朋友
近几年,有个很火的词叫“讨好型人格”,指的是过度关注他人需求和感受的一种人格类型。
具体表现为,通过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感受,来满足他人的期待。
讨好型人格很难拒绝他人,最终会发展为让步自己的需求来迎合他人。
从心理学角度来看,如果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经常被忽视,更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。

即“只要我足够讨好他人,就能够获得他人的爱与关注”。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?为了融入某一个团体,从而刻意“讨好”他人。
在《海鸥才不管那么多》这本书中,主人公莱亚就曾执着于“合群”与“和谐”。
当面对嚣张的邻居、只顾着谈论自己的朋友和得理不饶人的男朋友时,尽管内心已经濒临崩溃,但为了维持表面的“和谐”,还是继续保持微笑。
在心理学朋友的陪伴下,莱亚最终学会了不再一直维持“假笑”讨好别人,而是适当地表达自己的不满。

“讨好型人格”往往希望以顺从和奉献的低姿态,来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。
然而,现实却会换来他人的利用和践踏。
通过压抑自己真实感受产生和维系的人际关系,不仅无法交到真心朋友,还会让自己不断地内耗。
这类朋友并不是喜欢真实的你,而是喜欢你的讨好和卑微。
一旦你开始表达自己的感受,就很容易与他人撕破脸。

真实地表达自我,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
曾经看到这样一个话题,交朋友是选择和自己相似的,还是和自己互补的?
有人说,和相似的朋友有聊不完的共同爱好,更能互相了解彼此。
也有人说,互补的朋友会打开一个新的世界,人总是会被和自己不同的事物吸引。
其实,从心理学角度来看,无论是相似的人还是互补的人都有可能成为很好的朋友。
但这有一个重要前提,那就是互相尊重对方。

比如,喜欢吃辣的人更有可能相同口味的人成为朋友。
如果双方能互相尊重对方的喜好,喜欢吃辣的人和饮食清淡的人也会建立友谊。
然而,如果你饮食清淡,但为了维持友谊而假装自己喜欢吃辣,这样的人际关系无疑是不健康且无法长久的。
一方面,当个体长久地处于压抑状态时,不仅会引发焦虑、自卑等负面情绪,还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、消化问题等。
另一方面,真实的表达自我而非压抑自我,才能遇到真正志同道合的人。
在心理学中,有个概念叫做“真实自我”,指的是个体在生活中所表达出的想法与价值观都是发自内心的,强调自我认知与行为的一致性。
研究表明,真实自我与幸福感、生活满意度和心理适应有着正相关的关系。
不仅如此,真实自我者由于很少内耗,能全身心投入自己的生活和事业,从而取得不错的成就。
也就是说,当个体在社交生活中展现的“真实自我”越多,身心健康与幸福指数越高。

如果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会撕破脸,那恰恰是断绝有毒的关系,迎来新生的开始。
总而言之,正如《海鸥才不管那么多》中所说,那些总是努力让别人感到愉悦的人,不会说出自己真实想法和感受的人。
他们或许会让人觉得情绪稳定、温柔和善,但这是以压抑真实自己、背叛自己为代价。
当你开始表达真实自我的时候,才是开启美好生活的钥匙。
长富资本-长富资本官网-上海杠杆配资-炒股配资理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